<table id="occ63"><option id="occ63"></option></table>
    1. <p id="occ63"></p>
      <p id="occ63"><strong id="occ63"><xmp id="occ63"></xmp></strong></p>
      <td id="occ63"><option id="occ63"></option></td>
      logo
      農行驚爆39億大案!為什么看上去很安全的票據業務也會出問題?
      發布時間:2016-01-28 09:40:00  來源:網絡  熱度:1481℃   返回

      4.webp


      視劇《大宅門》里,白景琦要整合濟南地區的阿膠產業,但手頭沒錢。于是想了個辦法,將一個封好的箱子拿到當鋪借錢,說里面裝的是祖傳的寶貝,但不準啟封驗貨。掌柜的基于對白家老號的信任,沒看到當物的情況下借給白景琦2000兩銀子。后來白景琦買賣賺了,前去贖當,告訴大家箱子里是他的一泡屎。


      銀行間票據買賣經常不驗票,只要能還上,里面封的就是傳家寶;要是還不上,打開就是一泡屎。


      這是網友“王團結”對媒體報道出農行39億票據窩案后的感受,或許并不是那么準確,但大致差不多:


      農業銀行的人打開保險柜,想把39億票據拿出來進行貼現??纱蜷_保險柜的那一刻,全都傻了,里面沒有票據,只有一堆爛報紙。鎖在銀行保險柜里的票據不翼而飛,錢到哪里去了?


      農行票據引爆39億缺口


      農行公告

      “近日,農業銀行北京分行票據買入返售業務發生重大風險事件,經核查,涉及風險金額為39.15億元。目前,公安機關已立案偵查。農業銀行正積極配合偵辦工作,加強與相關機構溝通協調,最大限度保證資金安全?!?/span>


      中國農業銀行北京分行(下稱農行北分)2名員工已被立案調查,原因是涉嫌非法套取38億元票據,同時利用非法套取的票據進行回購資金,且未建立臺賬,回購款其中相當部分資金違規流入股市,而由于股價下跌,出現巨額資金缺口無法兌付。由于涉及金額巨大,公安部和銀監會已將該案件上報國務院。


      據了解,這2名員工都比較年輕,一名為入行五年的投行票據業務部趙姓員工,年僅32歲,背景深厚;另一位是新員工,入行時間不久。據農行內部人士透露,農行北分人員背景復雜,員工中不乏高層領導親屬。

        

      據了解,案件的大致脈絡是,農行北分與某銀行進行銀行承兌匯票轉貼現業務,在回購到期前,銀票應存放在農行北分的保險柜里,不得轉出。


      但實際情況是,銀票在回購到期前,就被某重慶票據中介提前取出,與另外一家銀行進行了回購貼現交易,而資金并未回到農行北分的賬上,而是非法進入了股市?!稗r行北分保險柜中的票據則被換成報紙?!币晃唤咏r行北分的人士對此證實。

        

      而有媒體爆出,農行出現38億元巨額票據事件,有中介機構以“一票多賣”的方式從銀行內套取資金。該事件在票據市場刮起一輪風暴,導致票據利率大幅上漲。


      “這是典型的內外勾結的操作風險,按照規定,票據業務按約定封包入庫,票據出庫會經手多人,經辦方不能負責保管,犯罪成本高?!币晃汇y行風控部門人士表示。


      據了解,由于票據回購業務涉及計財部門、柜臺部門、信貸部門等前、中、后臺至少四個部門,只有串聯才可以違規操作,因此這一案件顯然不僅僅涉2人,而是窩案。據消息人士透露,農行北分2015年違規進行票據回購規模累計達到70億元。

        

      承兌匯票的期限最長是半年。某銀行人士介紹,在去年6月底的股災之前,很多資金借道票據融資進入股市,這些票據沒有真實貿易背景,相當于打白條,股災之后,票據套現做的場外配資出現大筆虧損,“最后連渣都沒有?!?/p>


      這位人士說,這一現象在江浙一帶非常普遍,窟窿非常大,基本上每家銀行都會有。“農行這次爆出的39億,不過是冰山一角?!?/strong>


      流動性風暴


      在春節前后市場資金短缺的背景下,此次“票據風暴”也進一步加劇了市場的流動性緊張。因為票據融資規模非常大,將近五萬億,影響不言而喻。


      華創證券分析師屈慶、齊晟、吉靈浩表示,近期票據利率也出現了快速反彈,值得關注。從數據上,票據利率的反彈既有資金緊張的影響,也可能和近期大行加大對票據業務風險管控有關。

      2015年底,銀監會下發了《關于票據業務風險提示的通知》(203號文),203號文稱按照2015年現場檢查計劃,各銀監局分別對轄內部分銀行業金融機構2015年上半年票據業務進行了現場檢查。


      檢查發現,相關銀行業金融機構在辦理票據業務中均不同程度存在不審慎行為。203號文提到其中一個風險現象是,銀行與票據中介聯手,違規交易,擾亂市場秩序。部分銀行業金融機構與中介合作,離行離柜大量辦理無真實貿易背景票據貼現,非法牟利。文件發出后,多家大行進行緊急自查,暫停部分票據業務操作。


      票據類理財產品也受到了沖擊,該類理財產品年化最高收益達到7%,遠高于新發的銀行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率。據《南方都市報》,浙商銀行負責票據業務的管理人士表示,銀監會《通知》對包括互聯網平臺在內的票據中介機構的影響更大。


      對股市影響幾何?


      農行“窩案”背后接近5萬億票據業務的清查,直接導致了一場流動性的風暴,也不可避免的導致相關資金為逃避清查而從股市抽身,這是近期股市動蕩的另一個注腳。


      A股君認為,農行票據案顯露的只是銀行資金與股市關系的冰山一角,隨著資產荒的愈演愈烈,2015年以來銀行還有一種新的動向,借夾層投資(介于股和債之間)進入股權市場。


      銀行理財當然不能直接投資股權,它一般以優先級資金進入股權投資市場,并有兩種常見的模式。第一種模式被稱為“明股實債”,銀行以優先級資金投資企業股權,并通過回購協議獲得固定回報,杠桿率通常并不高,2~3倍較為多見。


      而另一種安排,則“股性”更強。它不僅有固定回報,還能按比例分享利潤,甚至還有PE中常見的對賭協議。該模式比“明股實債”收益更高,而使用的杠桿率也可以高很多,業內甚至有數十倍杠桿的案例。


      這兩種夾層投資模式廣泛存在于PRE-IPO投資、上市公司并購、定向增發等業務中,甚至投資中小企業的產業發展基金也常有杠桿安排。


      據《第一財經日報》統計,在20萬億元的銀行理財中,夾層類資產占比恐怕在兩成以上(編者注:和票據業務規模類似,約為4萬億元)。


      而某銀行這一占比已逼近四成。如果沒有監管措施跟上,銀行的夾層投資可能會繼續增加。已有多家銀行表示,“股權”將是他們2016年的理財資金投資重點。


      華東地區某信托公司的信托經理亦表示,他們正在內部組織樣板案例的學習,并作為公司未來的重點戰略,各合作銀行也態度積極。


      A股君認為,銀行理財資金進入資本市場是大勢所趨,也是支撐資本市場發展的重要力量。但同時,銀行理財資金進入資本市場都是通過加杠桿的形式,并對劣后資金設置了平倉線,這是導致諸如慧球科技大股東爆倉事件的直接原因,加劇股市的波動。未來,銀行理財的“縮杠桿”和“禁強平”有必要提上議程。


      總之,正如A股君一直所說的,2016的股市是無比動蕩、糾結的市場,非常不適合散戶交易,選對股也很難賺錢發家,但選錯股大概率會遭遇血本無歸,和垃圾股背后的莊家、控股股東、甚至銀行夾層投資一起玩完。


      為什么看上去很安全的票據業務也會出問題?


      這個事情,本身其實就很有意思了,為什么一張票據那么簡單的事情,會弄的那么復雜?其實想起來,這里恰恰就是票據業務最大的風險點了,流程風險是受限制于很多因素的,既定的操作流程下,也是要靠人去操作,而凡是依賴人的能力,包括經驗、道德等一系列外在條件的時候,你就會發現很難批量復制,往往都無法做大的,同時風險會不斷產生。


      作者:江南憤青  來源:風吹江南(ID:jrjnfq)


      新浪微財富接入了深圳一家做票據業務的P2P,結果這家P2P出現了問題,許多人跑到新浪去鬧事,要求新浪兜底解決,最終新浪聯合第三方全額兜底,給事情劃了個句號,關于這個事情,我挺早就想寫一篇文章,但是想來想去還是等事情解決了再寫會比較好。


      先談一個票據以外的問題,就是這種通道模式的P2P的未來在哪里,我很早在全球創新論壇上有一篇演講稿講了P2P的四種模式,這個通道模式其實就是第四種,自己沒有資產,也無能力建立資產,然后就聯合大量的資產生產方來提供資產,他作為通道幫助這些資產更好的在線銷售,通道模式的本質其實是非標資產的證券化的過程。


      如果能真的實現真正的證券化的話,其實是挺好的一個事情,但是難就難在中國是很難實現所謂真正的證券化的。所謂證券化,一般都是接受金融資產風險的自我定價的,也就是說出了問題以后,是投資人自己承擔的,但是在中國這個顯然是不現實的,所以中國只是一個債權的信貸化流轉,無論經過多少櫥窗,看過多少風景,流轉多少人之后,回到最后,風險點還是集中在源頭,風險無法轉移,也談不上分散,一旦源頭出現問題之后,每個流轉都可以層層追索自己的上游,最終問題不斷遞延到下一個接盤方。


      深圳中匯盈出現問題,被立案之后,問題就集中到了渠道方來了,這種渠道模式就成了一個很大的問題,一方面要引入大量的資產來銷售,另外一方面又要為這個資產進行金融風險審核,如果無法有效審核就要承擔風險違約的責任,就使得這種通道模式很容易陷入賺了白菜的錢,卻擔了白粉的心的境地,單獨從風險和收益看是極為不劃算的。


      但是現在這個所謂的通道模式卻是目前市場上的主流模式,為何會如此呢?我自己想來,一方面是因為大量的資產方重新構建一個互聯網銷售方的實際意義不大,沒有一定的規模情況下,互聯網的成本是極高的。第二個方面現實的原因是,互聯網的玩法和邏輯跟傳統線下的玩法邏輯截然不同,所以,傳統金融公司構建的互聯網渠道,在流量不斷集中的互聯網上,也很難做的好,所以干脆外包給成熟的互聯網公司進行流量獲得。


      無意評判這種通道模式的是非對錯,只是感覺最終要走出一片天地的互聯網渠道公司,最合適的道路就是不斷的擴大資本和規模,對沖系統性風險。單純精耕細作,在互聯網上貌似是不可行的,很難做的好,但是規模其實是雙刃劍,容易壯大自己的同時,也容易讓自己逼入死局,且看且珍惜吧。


      至于如何評價新浪微財富這次聯合第三方兜底的行為,總的來說,我感覺通道方所謂的剛性兌付,其實目前可能暫時是無法回避的一個問題,雖然這種行為是一種傷害未來的行為,但是在現階段的情況下,你又不得不承認剛性兌付又真無法打掉,因為一打掉意味著投資人會流失,沒人愿意在不兜底的平臺上進行投資,這個是業務發展問題,行業內是無法形成有效統一意見,雖然看上去開這個會,那個會,但是有現實意義么?各自情況都不一樣,行業標準,很難成為通用標準,自律很大程度上都依賴他律為前提。


      另外,我也還是覺得在中國沒必要妖魔化P2P跑路的事情,壓根沒必要,回頭去看看美國的金融史,信貸危機的美國倒閉近千家銀行,次貸危機倒閉四五百家,銀行都會跑路,更何況P2P機構?有那么恐怖么。


      我覺得所謂的新常態的概念就是要告訴大家,社會進入不一樣的發展階段了,下一個階段,金融格局來看,違約會成為常態,大家要學會適應這樣的常態,不斷提高認知水平,形成資產配置能力,別動不動就被忽悠投資了全部身家性命,沒人逼著你讓你投資,很多人說中國投資渠道狹窄,老百姓沒辦法,其實我是不認同這個觀點的,我們看看,美國人大部分人都是把金錢花費在消費上,寅吃卯糧很正常,典型高消費高負債的國家,為什么會如此呢?我們恰恰相反,有點錢都想著省下來,去投資,今年買一個包,明年就可以買兩個包了,以前我們有極大的無風險套利空間,或許這個邏輯還行,但是現在跑路違約成為常態之后,你就會發現,錢,這東西,你省吃儉用到最后,全給人家跑路去了,何必呢?既然如此,干什么不給家人多買點東西,給自己多買點東西,好歹總是開心了,總比被騙要好,生不帶來,死不帶走,趁能花錢的時候,多花錢吧。我最煩每天在講投資收益的事情,投資本身永遠不會出現暴富的可能,尤其是屌絲群體,本來錢沒多少,你理財理來理去,多不了多少錢。反倒容易被騙,不如努力工作,加強學習,或許賺得更多。


      所以大量P2P跑路從某個意義上看,其實是反應了我國金融改革自由化的一個進程,促使社會更好的進行金融風險定價和自我違約,在這樣的格局里,我們期待平臺能兜底,但是也要做好平臺兜底兜不了的準備,而不是動輒指責這個,指責那個,都沒意義。


      就事論事談下票據業務為什么會出現問題,談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了解票據是什么。因為我個人不太喜歡太專業的用詞,我就簡單的解釋下,專業人士就別來較真了,必然有不嚴謹的地方,但是基礎常識是不會錯的。


      簡單來說常用票據分兩種,第一種銀行承兌匯票,第二種商業承兌匯票。前者就是企業缺錢,跑銀行開張票,然后,無論是誰只要拿了這張票,就可以跑銀行去拿錢,銀行必須無理由的給你錢。后者就是一般的商業公司自己開了一張票,任何人拿到這張票,都可以跑這家公司去要錢,這家公司必須無條件給錢。就是這么簡單的東西??戳诉@個解釋,我們就應該知道,所謂票據業務的安全性,指的是第一種票,而不是第二種票。商業承兌匯票這東西吧,其實就是企業自身的信用,取決你信不信而已。而銀行承兌匯票,則是銀行信用,按照目前我們民眾對銀行的理解,基本認為風險度是較小的,雖然我認為事實并非如此,小銀行破產的可能性也是有的。


      但是我們姑且建立在銀行的信用是沒有問題的基礎上,那么是不是意味著一定沒有風險了?很多人都是這么理解的,所以我看到很多人都把問題糾結在票據的真假之上來解釋為什么票據不安全,其實并非是如此的。這里的核心在于銀行承兌匯票的流轉是有嚴格的要求的,不符合這些要求的票據,其實也很難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無風險,這里面就是所謂的流轉過程中的操作環節問題,同樣一張票,不同的操作流程結果是不同的。


      講到這里,我倒想起了一件心酸的事情。2004年,我第一次進入信貸科,操作了一筆業務,當時這筆業務是珠海一家鋼鐵廠開具給浙江一家很小的企業,金額大概是幾十萬吧,因為我當時自己本身也沒多少經驗,然后帶了一個實習生,自己都不太懂,所以也不太可能把人教得多少好,結果,有一次在票據貼現的業務中,他把印鑒章給蓋錯了(其實蓋章這種事情,是不能我們客戶經理來蓋的,但是因為這家企業當時也剛起步,辦事員也不懂,就讓我們幫著給做了),結果使得這張票作廢,需要原先這個鋼鐵廠開具說明才能有效使用,我怕領導責罵,就找我當時的信貸科長借了錢,連夜飛到珠海,第二天一早跑到鋼鐵廠去想辦法換票,在人家鋼鐵廠門口苦等半天,好不容易找到了財務室的負責人,想盡辦法求情,哀求人家能不能給我解決下這個問題,一個人苦兮兮的在人家辦公室門口,從早上待到人家快下班,一天沒吃東西,后來,財務室一個女領導估計看我可憐,第二天,安排讓人開車帶著我,從珠海到了番禺招商銀行,重新開設了一張票據交給我,我寶貝一樣懷揣著帶回了杭州。算是妥當解決了這個問題,大概幾天后,我們行里一把手不知道哪里聽說了這個事情,就叫我去談話,問我怎么回事這個事情。我大概說了以后,領導就問我說,你覺得是誰的責任?企業的責任還是我們的責任?我說,不是企業的責任,也不是行里的,是我的責任,是我業務不熟悉,蓋錯了印鑒章,領導說,你是我們員工,你的責任就是我們行里的責任,是我們的責任,我們就要承擔,然后讓我把飛機票去拿來報銷。我說,我不好意思讓行里給我貼錢,我自己的責任,我自己承擔。領導就教育我說,我們國際業務部,都是做大事情的人,這么點錢都要讓你員工來省,我們還做什么大事情!你以后工作努力,就是最好的責任承擔。


      其實,這件事情本身,我已經很模糊了,如果不是很多年后,這家小企業上市了,我估計可能已經淡忘這件事情了,但是我們領導跟我說的這句話,我到現在還記得,勇于承擔責任的同時,要有大格局看問題的方法。


      這個事情,本身其實就很有意思了,為什么一張票據那么簡單的事情,會弄的那么復雜?其實想起來,這里恰恰就是票據業務最大的風險點了,流程風險是受限制于很多因素的,既定的操作流程下,也是要靠人去操作,而凡是依賴人的能力,包括經驗、道德等一系列外在條件的時候,你就會發現很難批量復制,往往都無法做大的,同時風險會不斷產生。


      正常的票據流轉,第一步是企業跟銀行申請,跟銀行說,我要給一個企業付錢,但是不想用現金,想開張承兌匯票來支付,為什么這么做呢?兩個原因,目前比較嚴重的原因是許多銀行都給企業承兌匯票的額度,而不是流動資金的額度,為什么呢?說的好聽點是控制企業的資金流向,可以降低風險,實際上呢?都是扯淡罷了,因為現實情況下,企業拿到了匯票第一件事情就是找人貼現成現金,白白再增加一筆額外的費用,沒啥區別,所以真實的原因就是銀行迫切需要存款,通過開匯票可以增加很多存款。同樣給一千萬的貸款,如果開票的話,可以開成兩千萬,企業自己繳納一千萬的保證金,然后開一張2000萬的承兌匯票,這樣企業是拿到一千萬的現金,但是,銀行存款增加了一千萬。而且在銀行體系內,承兌匯票屬表外業務,是不受存貸比限制的,畢竟承兌匯票更多是未來的現金,而不是現在的現金,所以,很多銀行,尤其是中小銀行都喜歡給企業開承兌匯票,而不是給流動資金,尤其是在流貸資金額度緊張的時候。


      但是對企業而言,一方面增加了成本,需要50%的保證金,同時還需要去黑市貼現,(這個就是目前票據P2P的主要大市場),另外一方面加劇了流動性壓力,承兌匯票最長期限半年,也就是企業每半年就要周轉一次資金,就要去黑市里找掉頭資金,一般千分之三一天,成本極高,這塊也是很多P2P在準備蠶食的領域。


      這里就不細說了,總的來說,承兌匯票和流動資金貸款本質是一樣的,但是,對銀行來說規則是不一樣的,也算有中國特色的金融監管下的產物,都不是企業本身的自發性需求,受制于監管而產生的很多畸形需求。


      這個環節中,承兌匯票開設流程中,本質是企業去銀行交了一筆保證金,假設交了500萬現金,然后銀行給了他一張1000萬的票,然后企業拿到了票之后,就兩個選擇,第一個選擇是真的用了這張票,交給他需要支付貨款的企業,例如給了上游企業,這個時候票據扮演的角色是支付工具,我買了你的煤,我該給你一千萬現金的,但是我沒錢,我就跑銀行去開了張票,然后給你一千萬的票據,這個是真實交易。煤炭企業拿到票據以后,也是兩個選擇,如果不缺錢,就留著票據到期以后,直接委托銀行托收這筆錢。如果缺錢,就拿到票據之后,立刻去找一家銀行貼現拿錢。無非就是扣點利息。


      第二個選擇是什么呢?就是我其實是沒有貨款要支付,我就是需要錢,本來要的是貸款,你們不給貸款,只給承兌匯票,這個時候怎么辦呢?就是拿到匯票之后,立刻找黑市換成錢,這類其實是市場的主流模式,我們現在的市場可以說每天將近有上百億的票據在這個市場里流轉,這里反應的問題是什么呢?是我們金融政策一定是有問題的。催生了那么龐大的黑市票據交易。誰都不想去黑市,但是不得不去,這個問題就要反思了。不繼續噴下去了。


      那么在這個模式里,問題出在哪里呢?第一個問題自然是出在法律層面的,我國的票據法里第十條規定,


      票據的簽發、取得和轉讓,應當遵循誠實信用的原則,具有真實的交易關系和債權債務關系。 票據的取得,必須給付對價,即應當給付票據雙方當事人認可的相對應的代價。


      這條規定,確定了一個基本原則就是具有真實交易關系和債權債務關系,中間是和字,不是或字,這個規定的意思是用票據給人家付錢的時候,必須建立在真實貿易背景關系之上,所以以前銀行在給企業開設票據之后,企業都必須提供增值稅發票,來確認這種關系。對于前面的第一種情況,這個是沒有問題的,我向你買東西,付給你票據,完全符合票據法規定,但是對于拿承兌匯票就是為了換成錢的企業,這個問題就很麻煩了。因為沒有貿易背景,也沒有債權債務關系的情況下,壓根無法使用這張票。這個時候,企業就去找一些票據掮客,他們是專業從事票據貼現的工作的,他們的主要工作設備就是剪刀加漿糊再加復印機。

      成都市總商會小額貸款公司 保留所有權利 Copyright @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QQ在線咨詢
      全國統一熱線
      400-028-9191
      手机在线看永久a∨片免费
      <table id="occ63"><option id="occ63"></option></table>
      1. <p id="occ63"></p>
        <p id="occ63"><strong id="occ63"><xmp id="occ63"></xmp></strong></p>
        <td id="occ63"><option id="occ63"></option></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