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id="occ63"><option id="occ63"></option></table>
    1. <p id="occ63"></p>
      <p id="occ63"><strong id="occ63"><xmp id="occ63"></xmp></strong></p>
      <td id="occ63"><option id="occ63"></option></td>
      logo
      工薪階層福利來了!個稅將按家庭計征!
      發布時間:2016-02-14 10:21:15  來源:網絡  熱度:1397℃   返回


      薪階層有福了!如果你是一個三口之家的頂梁柱,另外一半因為要照顧孩子無法上班,整個家庭的收入來依賴你的工資收入,但你加班加點掙來的工資卻要被扣個稅——是不是很委屈?好消息是,這種情況有望被改變了!個稅將按家庭征繳了。 



      個稅改革方案完成:將以家庭征繳



      市場還曾傳言中央擬推進房貸利息可抵扣個稅。

      工薪階層的好消息來了!個稅改革正式進入攻堅階段。以單位代扣代繳為主體的個稅,逐漸向通過抵扣、自我申報的方向走去。據《華夏時報》報道,個稅改革方案已經完成,預計最快2016年上半年上報,下半年會選擇部分方案實施,這也意味以家庭為主題征繳個稅離我們已經越來越近了。

      《華夏時報》報道稱,目前稅前抵扣正在加緊研究中。在酌情調整基本減除費用標準的基礎上,先將部分勞動所得合并為綜合所得,將子女教育和職業教育納入專項附加扣除,并加快建立和健全個人收入和財產信息系統。

      此次個稅改革的第一步就是合并部分稅目,是將工薪所得、勞務報酬、稿酬等經常性、連續性勞動所得等,合并為“綜合所得”;其他財產性所得以及臨時性、偶然性所得仍作為“分類所得”。這同時為稅前扣除做出了鋪墊,就一般規律來說,納入綜合的種類越多,調節收入分配就越有力度。

      以家庭為個稅征收主體的制度,按照勞務性收入、財產性收入和偶然所得進行分類征稅,不僅比抬高免征額更趨合理,也能讓中產階層利用稅收扣除優惠政策來實現合理避稅。比如適時引入家庭支出申報制度,即在保持以個人為納稅單位的基礎上,進一步允許夫妻聯合申報家庭贍養老人、子女教育、住房按揭貸款利息等相關支出,并在夫妻之間分攤扣除或由一方扣除,夫妻雙方分別納稅。


      個稅為何成了工薪稅?2800萬人還在交



      全國政協委員賈康:目前僅2800萬人交個稅,占人口總數不到2%。

      目前我國個稅征收主要采取的分類稅制,卻讓實際的個人所得稅征收過程中調節收入分配的功能大打折扣。分類稅制是指,對同一納稅人在一定時期內的各種所得,按其所得的不同來源進行分類,如工資、薪金所得、個體工商戶的生產經營所得、租賃經營所得。每一類所得按照單獨的稅率分別計征所得稅。

      20年間,經過數次調整,中國的個人所得稅漸漸開始被詬病為“工資稅”,即上繳人群以工薪階層為主。據2004年國家稅務總局公布的數字:2004年中國個人所得稅收入1700多億元,65%來源于工薪階層。而另據財政部的公開數據,2012年中國個人所得稅收入5820億元,其中,工資薪金所得項目收入為3577億元,占61.4%,2013年,這一數字上升為62.6%。

      根據財政部數據,2015年全國個稅收入8618億元,同比增長16.8%。財政部表示,這主要是居民收入增長,以及財產轉讓所得稅大幅增加。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2015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966元,比上年名義增長8.9%,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7.4%——個稅收入增幅遠遠高于居民收入增幅。

      本應該起到調節收入分配,實現社會公平的個人所得稅,在中國卻似乎走近了死胡同。全國政協委員,財務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原所長賈康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現在中國交個稅的人只有2800萬人,占不到整個人口總數的2%。這說明個稅已經相當邊緣化了,如果再提高起征點,還有多少人能交稅呢?”2015年3月6日,財政部部長樓繼偉在記者會上同樣表示,“目前個人所得稅的稅制不合理,簡單地提高個稅起征點并不公平?!?br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個稅按家庭征收離我們還有多遠?



      諸多配套措施亟待完善。

      這么多年來,我們更多在提高起征點做文章,個人所得稅幾乎變成了工薪稅,調節居民收入的作用發揮得不夠。完善稅收制度,就是要逐步建立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不僅要考慮撫養指數,而且要與養老聯系起來。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抵扣措施之前,更重要的配套措施還待完善。

      比如,我國目前還沒有健全社會信用體系。稅務部門沒有完善的監管機制。個人隱性收入與家庭成員收入,贍養、撫養人口,家庭成員就業、教育等具體情況不好掌握,而且由于社會保障措施尚未廣泛建立,在城鄉二元結構尚未完全打破的現實語境下,家庭成員的界定還不能單純以戶口本來判斷。再比如,稅務部門面對無數家庭征稅,不便由單位代扣代繳個稅,給稅務部門增加了工作量與工作難度。但是,從住建部、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執行以家庭為單位認定二套房的實際情況來看,在當前社會征信系統框架內,啟動全國地方稅務系統個人信息聯網工作,多個部門實現信息資源共享,那么,按家庭收入征收個稅也并非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盡管之前在實施個人年收入12萬元以上須自行申報的政策時,相關部門已經進行了不少信息采集工作,但仍有很多方面都有欠缺,比如銀行信息等。據業內人士介紹,新的個稅計征需要建立完善的個人信息平臺,真正實行恐怕需要3到5年時間,而這些工作又都是稅改的前提和基礎。


      他山之石:多數國家采用綜合稅制



      與分類征收相對的稅制是綜合稅制,指對納稅人在一定時期(通常為一年)內取得的各項所得,不分其來源渠道和所得,綜合計算征收所得稅的一種制度。據不完全統計,在110個國家或地區中,有87個國家地區先后采用了綜合稅制,比例高達80%。

      美國:以家庭為單位納稅

      美國的稅收主要以家庭全年收入計算稅率。夫婦可以合報,也可以分開報稅。家庭中不能為自己提供50%以上生活費用的成員,是納稅人所要供養的人,包括兒童、老人和殘疾人等。當孩子長大成人后,收入達到一定數額時,就要獨立出家庭報稅系統(依然可以住在家里),成為新的納稅人。單親家庭以收入最高者為報稅人,被稱為“一家之主”報稅人。

      印度:個稅征收也男女有別

      印度媒體報道,印度2011至2012財年將提高個稅起征點,基本個稅起征點由年收入16萬盧比(約合人民幣23000元)提高到18萬盧比,老年公民起征點由年收入24萬盧比提高到25萬盧比,婦女起征點維持在年收入19萬盧比。

      日本:征稅考慮到家庭負擔

      收入越高繳稅越多。年收入330萬日元(約合人民幣23萬元)以下者交10%;年收入330萬至900萬日元者交20%;年收入在900萬至1800萬日元者交30%;年收入在1800萬日元以上者交37%。

      法國:重點盯住高收入人群

      法國的收入所得稅稅率是高額累進制,即收入高的人多交稅,收入少的人少繳稅。就單身工作者而言,年收入不足4192歐元(約合人民幣38000元)者免稅,對年收入低于8242歐元者開征7.05%的個稅,如果年收入超過47131歐元,稅率相應升至49.58%。


      漲知識:個稅計算器


      個稅納稅額計算公式

      個人所得稅的定義為“個人取得的各項所得征收的所得稅”。2011年我國將個稅起征點從2000元上調至3500元,使得繳納個稅的人數從8400萬降到了2400萬。那么個人所得稅究竟是怎么計算的呢?這里有個計算公式:

      1、工資:即初始收入(合同上所寫的收入)

      2、三險一金: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住房公積金(屬于五險一金的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暫不算在這里)

      3、起征點:自2011年起,起征點由2000元上調至3500元

      4、稅率:由3%上漲到45%,有7個等級,分別與7個不同區間的應納稅額對應

      5、速算扣除數:由0上漲到13505,也有7個等級,與不同稅率相對應:

      舉例:

      假設您的月工資為6000元,工作地點是廣州(這個城市的三險一金標準是養老保險8%、醫療保險2%、失業保險1%、住房公積金8%)。

      那么:

      應納稅額=6000-6000x(8%+2% +1%+8%) -3500=1360(元)

      查上表可知,與1360元對應的稅率和速算扣除數分別為3%和0,因此:

      個稅=1360x3%-0=40.8(元)

      也就是說,在廣州月工資6000元需要繳納個人所得稅40.8元。雖然最后實際到手只有4000多元,但至少現在知道了,“少了的錢”幾乎都用來繳納五險一金了,只有極少一部分用來繳納個稅而已。


      來源:枕頭財經

       
      QQ在線咨詢
      全國統一熱線
      400-028-9191
      手机在线看永久a∨片免费
      <table id="occ63"><option id="occ63"></option></table>
      1. <p id="occ63"></p>
        <p id="occ63"><strong id="occ63"><xmp id="occ63"></xmp></strong></p>
        <td id="occ63"><option id="occ63"></option></td>